一转眼,距离我到达洛杉矶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中我熟悉了新的环境,结识了新的同学和老师,也体验到了新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许多的感悟。
(夜色下的洛杉矶,像一望无际的璀璨星空)
首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刚开学的新生周活动。因为疫情原因,这也是Artcenter两年来第一次线下开展新生周,所以场面比较盛大。烈日下大家听完讲座后互相结识,聚餐或是结伴参加学校各个部门和学生组织组成的集会,很快就不分专业和国籍打成一片了。
在新生会上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有同样来交换的瑞典留学生和荷兰留学生,也有来自印度、英国、韩国、印尼等国家的新生。每个人的都有着截然不同成长经历和故事,但都非常尊重彼此的文化。新生会上,有父母都是华人的瑞典同学尝试用中文与我交流;有在泰国读过国际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讲述了她如何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克服障碍提升口语水平的经历;也有在苹果公司生产管理工作过多年,27岁决定遵从兴趣重新读产品设计本科的同学分享了她对工作和学习的见解。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连连感叹神奇的同时,也极大地开拓了我视野,收获了许多不同的经验。当然这里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大家用中文交流,互相加微信的时候真的非常亲切。
(山坡校区坐落在半山腰上,风景很好)
下面也分享一下我在交流学习中的感悟。在我来Artcenter学习之前,也听说了许多关于这所学校巨大学业压力的传闻。在上了几周的课程后,我认为Artcenter的累其实累在时间管理方面。Artcenter的课程分为5小时的大课和其他相对较短的2-3小时的理论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作业,通常大课的作业量很大,每周作业时间通常在10-15小时左右。另外每个同学的课程表也都相差很远,大家通常都是独来独往。因此只有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通勤和作业时间,还要顾及学校专业教室和工坊的开放时间,才能在截止的时间内完成课业以及作业。
(Prototype Process课的作业是用带锯切割打磨一个拼图)
另外我感觉Artcenter在课程设置方面与设创有着很大的差别。设创的教学方式是在大量做各种各样项目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设计技能,包括调研能力、创意、设计表达能力等,Artcenter则将这些设计技能拆解成很多节不同的课程教授。包括Prototype Process模型制作,visual communication设计手绘表达,3D modeling 3D建模等课程都被设置为5小时的studio大课程,并且会有层层递进的一系列课程,例如visual communication就有1-8个不同级别的课程。在三周的学习,以及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或许是各有优劣的。Artcenter层层递进的技术课程使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设计基础能力,但也因为真正做项目的课程比较少,学生们,在创意方面也有所不足。相比之下设创在项目中教学的方式使我们更好的掌握设计流程,同时也启发了我们的创意,然而在技术方面却不扎实。
(南校区的旁边就是轻轨,每次进校要先跨过火车轨道)
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也有许多新的体验。“出国留学就是要外向,即使你不是一个外向的人也要装的外向一些。”这是我在新生的线上交流会上一个来日本留学生的原话,也是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感受到最大的文化差异。
在美国,互相热情问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走廊上经常会有同学和老师彼此打招呼,即使只是去超市时,也会迎来店员热情的问候。作为一个社恐人士,我一开始对于这些热情的问候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回应。但后来我也逐渐克服了障碍,也开始热情回应,甚至是主动去和别人打招呼。当打开心扉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友善,小小一句问候,一个热情的回应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既获得了好心情,我也因此结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留学生活的第一个月充实且快乐,也期待在之后的留学生活中可以有更多丰富见闻与体验。
供稿:黄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