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学院学生网
资讯 招聘 事务
通知 / 讲座 /   展览 /  
竞赛
就业 / 实习 /   生涯  
制度 / 流程  
活动 人物 关于
党团 / 实践 /   创新 /  
交流 / 文体 / 职业 / 综合
教师 / 学生 /   校友  
辅导员 / 班主任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学生网


米理周记 课程介绍

BY 唐小娟 pssd

本周为大家介绍一下米理研二第一学期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专业的STUDIO,同时也是自己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回顾和梳理。这个课程占18学分,持续整个学期三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上学期课程的重中之重。STUDIO分两个班级,有PS1PS2两个选项,PS1star-upPS2做社区创新。PS1偏商业,PS2重服务设计方法的学习。本人选择了PS1(全称Design Intensive Start-up),所以就只做PS1内容的介绍,记录的也只是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难免会有所偏颇,还请后面PSSD的同学指正。

 

首先,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创业为什么是属于服务设计的课程?而且还是Design Intensive Start-up。那么就先要对Design intensive start-up这个概念做一下介绍,这里就请出它相对的一个概念New tech start-upNew tech start-up是由技术外在驱动的创业公司,它需要在技术上有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适用性可复制性强,专利是极具竞争性的优势,注重产品本身的性能。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高尖新的领域,比如新型药物、新型材料、电子芯片的研发。而我们课程所教的Design intensive start-up是创业者内在兴趣驱动的创业公司,它从本地市场开始需求机遇,适用性可复制性弱,在一个地区获得成功的商业模式并不能照搬到另一个地方,不注重对专利的投入,但注重用户的参与和体验。服务设计对这一类的创业,有很大的助益。我们可以利用设计思维和工具,从改变服务概念、服务提供系统、用户界面等方面入手,优化产品和服务,增加用户参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这个课程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从课程一开始,老师就非常强调PASSION,前面两周的时间没有分组,也没有发布具体的任务,先是给我们看了联合国发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然后让每个人从中选择3个主题,填写与每个主题相关的Self Awareness表格:Who I am(我的兴趣在哪里)What I am(我有过哪些经历,具备哪些能力)Whom I know(我的人际关系网)。起初我还觉得困惑,这个课程是要带我们去寻找真我嘛,怎么要回答Who I am这种拷问心灵的问题,确定不是走错课堂,进了哲学系?后来才意识到,这个练习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PASSION,这三个问题可以分别对应为:我热爱的是什么?我曾今为之做过什么努力?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毕竟创业这么苦的活,没有PASSION很难坚持下去。创业也不是脑门一热,一拍脑袋就开干,也要先问问自己手上有哪些能利用的资源。我把这三个问题理解为创业的动机,虽然被老师解构成了这三个问题,但估计是很多创业的人在一开始会反复问自己的三个问题。之后的分组,也是根据这个来分,将有相似PASSION的人分到一组。

在课程前期,来自HPI_DSchoolProfessor. Jonathan Edelman教了我们一些很有趣的小组合作方法和设计方法论。其中一个练习叫Dispruction/Integration Exercise: 第一个同学先陈述一个需要重新设计的对象,第二个同学提出改变这个对象某个属性(材料/形式/功效)的一个假设,第三个同学接着讲如果假设成立,会有什么结果。第四个同学具体描述这个结果的细节。以蝴蝶为例,第一个同学说:蝴蝶有两对翅膀。第二个同学说:如果蝴蝶没有翅膀呢?第三个同学:那么它应该要有其他能让它悬浮和运动的器官。第四个同学:它可能像鱼类一样有鱼鳔和鱼鳍。如果有第五第六个同学,还可以接着往下说,甚至把这样的蝴蝶长什么样给画下来。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后面的人不能否定前面的人,要接住前一个人说的话,再引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会对重新设计的对象有越来越具象的共识,且共同创造了一个新的事物。这个练习教会我,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不要轻易否定组员的想法,对每个想法做适当的引申和发展,可能就有意外的创新性发现。Dispruction/Integration让我联想到了一个中文成语先破后立,先打破事物一个既定的属性(也可理解为是一个思维惯性),然后在设立一个假设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一步一步整合确立起一个新的事物。

        课程结构如下:Frame your passionDesign your VentureValidate itPrototype itPitch it, 纵轴表示在这个进程中解决方法的数量。

 整个课程就是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不断去求证的过程。且因为创业是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难以看清未来,没有确定的方法和路径的一件事情,老师要求我们每一步至少提出三个概念。通过调研取证选择最有可行性的一个概念进行发展,但是当被选择的概念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被发现无效,此路不通时,就可退回上一个三叉路口,换一个概念重新开始。整个过程是一个树状的分支结构,区别于线性的一条道走到黑的路径。

        而证明一个概念是否可行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进行prototyping,快速地去验证和迭代方案。这个课程一共有三次比较正式的prototyping, 当然不包括其余课堂review时展示的一些小模型。前两轮prototying是为了验证产品和服务的可行性,寻找insights并加以改进。最后一轮是prototying in the wild, 测试产品或服务投入市场的效果。

        第一轮的prototyping形式非常新颖,在学校的摄影实验室里进行,老师请来了两个专业的演员,让演员扮演我们的用户,我们在一边录像和观察。我们搭建了服务的场景,为演员提供一些变装的道具,使他们能更快速地代入到角色里。表演是半开放式的,我们提前和演员交流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包括年龄、性格等),会给一个梗概性的剧本,介绍每一幕会发生什么,但没有台词。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会根据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自由发挥。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和演员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对产品和服务的反应就出自演员对角色的揣摩和理解。这种prototyping的好处在于: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找到合适的用户,又或则用户不能告诉你真实的体验,但是演员依托他们的专业,可以对用户的心理有一个精准的理解,并在表演结束后告诉你他们真实的感受。这个练习也让我对演员的演技大开眼界,两个三四十岁的大叔扮演起五六岁的小孩毫无违和感,互相捉弄的小动作、撒娇的语气都可以说是小孩本孩了,也让我确信,演员是比设计师更理解用户的。

        最后一轮的prototyping in the wild 模拟的就是投入市场的过程了。为了尽量去靠近真实创业的场景,每个小组都创建了宣传自己产品和服务的facebookinstagram账号,互相求关注加粉丝,每日发布推文,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销自家产品。有的小组在prototyping当天做了一天的体验店,有的在校内办了一场活动。

       最后的汇报模拟了一个融资现场,小组依次上去发布自己的产品,每个嘉宾手里握有几百万的投资额,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来决定将钱投给谁。因此,这个课程也格外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体现在每次课堂上老师都会强调做汇报时的肢体语言,在最后一次课上还为我们请来做演讲方面的专家,分析商业性汇报的结构。课程还教了诸如商业画布、精益画布、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商业知识。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真正的市场,将空想付诸于实践和验证。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几个人在商业模式方面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我们选择的设计对象又是低龄的儿童,学校很注重对孩子的隐私保护,使得我们没能进学校对儿童进行调研,prototyping的阶段也只联系到了队员朋友家的一个小朋友。但是,现在再回顾上个学期的课程,发现课程体系特别完整,老师每次给的建议和反馈也很具体有效。

        依然认为,创业这件事情,与能力相比,勇气和热情来得更加重要。设计作为工具可以帮助提升我们的能力,但勇气和热情却来源于我们的经历。愿我们历尽千帆,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满怀改变世界的决心与勇气。

留学周记
设计徒步
设计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