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段志鹏
2018年6月,我们去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相比于欧洲的大多数地方,这里本身就非常的贫瘠,加上近年受到西班牙经济的衰退,整个地区都显得有点冷清。我们去这里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去看那个穆斯林作家笔下的那个“插满了翡翠和宝石花朵的银质花瓶”—格兰纳达。
公元8世纪的初期,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在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后,这里建立了横跨亚非欧大陆的倭马亚王朝。一度在蒙上灰色的欧洲中世纪点上一盏明亮的文明之灯。强大的宗教力量克服了地中海的艰难险阻,把穆斯林建筑带到了西班牙,并且对西班牙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我们在西班牙建筑中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穆斯林建筑的元素。
图1 鼎盛时期的倭马亚王朝占据了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公元10世纪后,半岛上的穆斯林国家分裂并开始走向衰微,西班牙天主教势力将穆斯林往南方驱逐。到了1272年,穆斯林的国土只剩下了很小的一块地方,格兰纳达成为这里的穆斯林国家在欧洲的最后一个首都。欧洲各地的穆斯林逃到格兰纳达后,格兰纳达又断断续续延续建设了了200多年,成为阿拉伯文明在欧洲的最后的光辉。15世纪,天主教徒驱逐了摩尔人,穆斯林失去了他们在西班牙最后的土地。
建设阿尔罕布拉宫的时候,正是西班牙的伊斯兰国家国力衰微的时期。格兰纳达的君主国王臣服与天主教君主,屈辱求存。建造阿尔罕布拉的君主与匠人中不再追求王权鼎盛时期的宏伟与壮观。细腻而颓废的享受是宫殿的目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气氛笼罩在整个宫殿中,格兰纳达繁荣的手工业支撑起了贵族们最后的奢靡,工匠们用精美的装饰点缀着王国最后的岁月。这就是阿尔罕布拉宫的气氛,像是清朝王族离开紫禁城后的第二天,阳光照进御花园的窗棂中,精致而恍惚。
图2 科玛莱斯宫的花式隔窗,阳光穿过隔窗,让夏日强烈的广光线变得微弱。
苏丹们常常卧在这里会见大臣们。
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一座阿拉伯式的建筑。虽然早已在书上了解了不少,但是真正进入整个建筑之后,仍然被这些建筑所营造的空间深深吸引。与东方或是欧洲宫殿建筑相比,阿尔罕布拉宫建筑群由于不是根据一次单独的规划而建成,因此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轴线。走过狭窄的,长长的,曲折的,封闭小开窗的走道后,没有防备地进入了整个宫殿的最精彩的建筑群-狮子院。纤细的柱子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华丽的柱头虽然繁复,但是显得轻巧。炎热的夏天,阳光把乳白色的建筑照的闪闪发亮,不稳定的点状的光影交错出现,让整个狮子院迷离了起来。这样的环境下,狮子院中间的喷泉把山上的泉水引入了院子,叮当作响,而后喷泉里的泉水,通过一个纤细的沟渠流入院子四周的建筑中,用来给住在里面的君主和王后避暑。
阿拉伯的建筑师们非常的细腻,他们擅长调动各种感官来塑造环境。旧时的妃子坐在阴暗的房间里,头戴面纱。狮子院里清冷的泉水声、阿拉伯鲜花的香味配上建筑强烈的明暗与色彩对比让整个建筑弥漫着华丽而颓唐的气息。
图3 夏日的狮子院
在阿尔罕布拉宫的游览体验很特别,因为在游览的过程中很难将参观欧洲或是东方宫殿与园林的方法带入到参观中去。穆斯林建筑本身便自成一派(如穆斯林建筑对券、连拱和帆拱的运用和非常乐于表现穹顶的建筑风格),同时阿尔罕布拉宫有自己非常明显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辨识度,这里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首先,入口和主要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连续。图4是阿尔罕布拉宫北方的一个独立的一个建筑群赫内拉利费宫的主要入口,图5则是从该入口进入后的空间。当站在入口前时,很难意识到这一入口后面便是这个宫殿最主要的院落。同时,从右图可以看出这一院落有明显的轴线,但是主入口设置在东南一侧,与轴线并没有明确的关系。
图4 赫内拉利费宫庭院入口 (左) 图5 赫内拉利费宫庭院(右)
其次,庭院的入口与庭院之间没有明确的连续性所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阿尔罕布拉宫的每一个庭院看起来都像是一个封闭同时与外部世界隔离的。一方面,阿尔罕布拉宫地处格兰纳达城市周围的一座地势险要的小山上,海拔本身就高于整个城市。另外一方面,阿尔罕布拉宫的建筑主要是木制的平房,其余建筑层高一般不高于三层。身处庭院之中,很难找到庭院外的参考景观来告诉自己所处的位置,举目望去能看到的庭院以外的景观只有一些冒着尖的松树和天空。(如图6)
图6 狮子院
东方或欧洲在处理类似尺度的封闭感较强的庭院时,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法是增加参与围合的建筑内部的联系(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帕鲁齐设计的麦西米府邸)或是增强与庭院外景观的联系(比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而阿尔罕布拉宫似乎真切地接受了这种封闭的隔离感,一方面保持建筑本身的封闭,另外也保持了庭院不与外部的空间接触。 而这个因素或许是营造阿尔罕布拉宫带着浓浓的忧伤而惝恍的氛围关键。可能在八百年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苏丹坐在泛着微光的阴暗建筑中,眺望着远方基督教徒们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格兰纳达,而自己只能委曲求全。他慢慢站起来,走到院子中,看着院子中间长长的水池,晶莹透彻,他凝望水面,在倒影中能看到安达卢西亚夏日明媚万里无云的天空,仿佛外面的战争只是在很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罢了。这种营造空间的方法,在许多幻想题材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来塑造与真实世界隔离的感觉。(如图7,《天空之城》)
图7 电影《天空之城》截图
以上都是将阿尔罕布拉宫作为一个独立的案例和其他建筑相比较的。由于而并没有把阿尔罕布拉宫和其他穆斯林建筑相比较,因此肯定会有很多重要的藏在格兰纳达里的信息在游览的过程中被漏掉了。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点是,在疾病、战争、饥荒席卷欧洲时,彼时的阿拉伯人以开放的心态把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拜占庭的文化、知识包括建筑技术从北非、从地中海艰难的带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南欧的人们在公元800年左右就已经能够看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这样运用了古罗马连拱技术的建筑,如果他们看到这个,回想起来在看罗马城中的斗兽场那个庞大的废墟,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图8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PS: 在查阅摩尔人的历史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13到14世纪,西班牙天主教开始冲击摩尔人的统治,同时在欧洲的东部,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开始不断入侵拜占庭帝国。 于此同时的欧洲大陆正在受着黑死病的困扰。到了15世纪,很多的平衡被打破了,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攻陷了格兰纳达,同一年哥伦布从巴塞罗那出海。一边是伊斯兰文明的溃败,一边是伊斯兰文明的胜利(像一个循环一样)。如果我们把这些大动荡的事件放在欧洲地图上,会发现意大利刚好处在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的中间位置。而15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们已经能够将自己的建筑设计与建造方法理论化的时间,1485年建筑家阿尔伯蒂出版了《论建筑》。因此不排除西班牙的摩尔人所带去的东罗马的知识与技术对文艺复兴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以上仅为个人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