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学院学生网
资讯 招聘 事务
通知 / 讲座 /   展览 /  
竞赛
就业 / 实习 /   生涯  
制度 / 流程  
活动 人物 关于
党团 / 实践 /   创新 /  
交流 / 文体 / 职业 / 综合
教师 / 学生 /   校友  
辅导员 / 班主任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学生网


留学周记 | 发掘与众不同的瑞士

BY 赵元星  2018.4.14

 

复活节假期(3月29日-4月3日),趁着早春风光正好,我拜访了期待已久的瑞士巴塞尔和德国黑森林。在巴塞尔的两日建筑之旅收获满满,感触颇多,回到米兰后便速速码字,期待与更多人分享。

巴塞尔速览

从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开始

- 第一站:丁格利的玩具车间

- 第二站:暂时地拥抱“古典”

- 第三站:Vitra Campus的发展之路

- 第四站:躲入拜勒“大棚”隐秘山林

 

 

- 巴塞尔速览

[ 为莱茵河浸润、地中海的暖阳眷顾,巴塞尔是个老少通吃的混血尤物。]

  • 人口紧随苏黎世和日内瓦之后,巴塞尔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坐落北部边境,莱茵河岸边,毗邻法国和德国;经济水平发达,地理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
  • 化工和制药 是巴塞尔最引以为豪的产业,知名药业公司诺华和霍夫曼·罗氏集团为首的瑞士最大的药品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塞尔。
  • 巴塞尔汇集了众多 享誉世界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比如巴塞尔美术馆、文化博物馆、拜勒基金会、维特拉园区。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这座城市汇集了太多大师的作品,作为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事务所的所在地,城市各个角落都分散着他们的创作;同样在诺华园和维特拉园,可以饱览弗兰克·盖里SANAA、西扎、安藤忠雄、扎哈·哈迪等 建筑作品
  • 早春或者初夏无疑是最好地亲近大自然的时节,瑞士整洁的街道和精致的小房子带来逃离大都市喧嚣的清凉感,在莱茵河畔散步或发呆,看波光粼粼的水面都会是个完美的午后;北部德国的黑森林区也尽是适合郊游踏青的好去处。

-----------------------------------------------------------------------------------------------------

- 从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开始

[ 追溯到十五世纪的老城元素与当代知名建筑大师的作品们相映成趣。巴塞尔,绽放着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品,最卓越的当代建筑。]

不知是否也有人与我一样,对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印象从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鸟巢”开始。与我而言,梁思成是带来“建筑”这一概念的本土男神,而赫尔佐格+德梅隆则是最先展示西方建筑实践的国际大师。

巴塞尔正是他们的大本营,其事务所就隐藏在莱茵河的某个街道上。以风格而论,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建筑或许没有盖里那样独树一帜的解构特色,也没有扎哈有机形态的超高识别度,但是正是简洁有力、不固守某一风格的选择,让他们拥抱更多的可能性。无论对于严肃的办公大楼罗氏1号,诗意化的装置蛇形画廊,还是将伦敦河岸发电站改造为泰特现代美术馆,他们都应对自如。继承着现代主义的光辉遗产,又融入自己因地制宜的解读,秉承对技术不断探索的决心。随便翻出一幢他们设计的大楼的立面详图,就会发现干净漂亮的表皮下的厚厚玄机。正如 2001普利兹策奖桂冠授予时的赞誉“古典艺术性与新时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然而虽说来到巴塞尔的最初动力是两位大叔的召唤,这里还有太多其他不容错过的精彩。做了一张地图,如果有幸来到这座城市,或许可以在它的协助下拜访有趣的建筑。

-----------------------------------------------------------------------------------------------------

- 第一站:丁格利的玩具车间

Museum Tinguely就坐落在莱茵河岸边,来这里的一大原因是这学期的一门课Museology of Contemporary Art。在建筑史学家Victoria Newhouse的《Towards a New Museum》中她评价丁格利博物馆:“过于庞大生硬的体量和较多狭小的展区与丁格利充满动态、灵活的作品不太适宜,与莱茵河岸的关系处理得生硬,同时参观流线混乱”。很想知道自己的体验与她的评价是否一致,于是就来了。当然还有一大原因是丁格利这一本土雕塑家的作品都充满趣味,类似联动装置,应该会带来区别于古典展览馆的体验。

对于建筑本身,我个人持肯定态度,虽然空间略显生硬,但是巨大的白色室内把更多话语权留给了展品;但是 展览流线确实不太友好,建筑师Mario Botta为了满足馆长对于空间的希冀,把一楼空间最宽裕的展区设置在流线最后。因此游客需要先游览二楼、三楼,然后再回归一楼,加之标识系统不太醒目,我在游览过程中跳过展区多次。这一bug确实令人有丝不悦。但是楼层中可以相互看到的设置、对孩童倾向的服务体系等,又给博物馆加了分。

存在感极强的沉重体量

位于一楼,酷炫的装置里藏着个忧郁的小胖子——米其林

----------------------------------------------------------------------------------------------------------

- 第二站:暂时地拥抱“古典”

从丁格利美术馆离开到巴塞尔美术馆,经过了罗氏的几幢楼,幽静的居民区,来到横亘在莱茵河之上的 Wettsteinbrücke大桥。天气晴好,微风拂面。桥才走到一半,便看到了巴赛尔美术馆低调的米色立面。

巴塞尔艺术博物馆主楼建于1936年,由巴塞尔建筑师鲁道夫·克里斯特与来自斯图加特的建筑大师保罗博纳茨共同设计,他们都是保守主义的现代主义(conservative modernism)倡导者,而新馆由Christ & Gantenbein 于2016年建造。内部大理石地板和镀锌钢墙板的选用,营造出简洁的室内风格,彰显出时代的新特色,而灰色的砖墙外立面又保持了与老建筑的连续性,散发出永恒和古老的气息。

漫步在空旷的美术馆里,静静看梵高,高更,毕加索...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度过一天。然而对于兴趣一般的游客它可能是显得枯燥了,那么不妨坐在位于新馆与老馆之间的长椅上发呆,看来往的豪车和阳光下莱茵河岸闪烁的小房子,尔后进入美术馆庭院,绕着罗丹的巨大雕塑转几个圈再离开。

旧馆

新馆

-----------------------------------------------------------------------------------------------------

- 第三站:Vitra Campus的发展之路

维特拉园在德国的小镇Weil am Rhein。步行跨越边境来到德国腹地行走一阵,扎哈的维特拉消防站就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时,已经可以看到外侧零零星星的游客和建筑内的参观人群。随着向北,沿着西扎的红砖院墙行走一阵看到Slide Tower之后,豁然开朗,突然有大量的家庭游客出现,簇拥在观景塔周边嬉戏;而最为热闹的,是Vitrahaus,一楼的艺术品商店水泄不通,游客流连在各色的空间里,欣赏着窗外的景色不愿离去。灰空间被巧妙用作露天咖啡厅,草坪上铺满精致的坐具。歪在Eames椅上享受着蓝天白云,心情格外舒畅。

有趣的是,如此受欢迎的Vitra Campus 却诞生于意外。Vitra是一家瑞士的家具制造商。1981年,一场大火让Vitra损失了近一半的生产设备,于是管理者Rolf Fehlbaum痛下决心,建设新的工厂大楼,甚至园区自己的消防站。他坚信这也是重塑企业建筑形象、诠释品牌工业文化的大好契机。

  • 1981& 1983工厂大楼,“高级技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建筑师 Nicholas Grimshaw
  • 1989Vitra Design Museum,Frank Gehry。从看似经典的几何元素中创造出了一个“动态雕塑”。这种“解构”的设计语言初具雏形,开启了Gehry职业生涯的全新阶段,他在之后的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如1996年的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 1993,Conference Pavilion,安藤忠雄 Tadao Ando在日本外的第一个作品。在Vitra Museum旁潜伏着,这个会议馆被形容为“修道院似的宁静与私密”。比例优美的走廊和斜坡把人们引导至一系列的会议室。日式禅意花园的援引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痕迹交叠,我们看到安藤控制光线、处理景观关系的深厚功力。
  • 同年建成还有Zaha HadidFire Station。作为扎哈的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这个形状锐利的消防站被用于储藏消防车。它与Gehry的Vitra Design Museum共同成为20世纪末开始的所谓“解构主义”的重要作品。现在,这栋建筑被用于展示和特殊活动,日常对Architecture Tour的游客开放。众所周知,Zaha的作品多为不规则的有机形态,然而我们依旧可以窥到构成主义艺术家(Constructivist)如Malevich、El Lissitzy的影响。
  • 园区最受欢迎的VitraHaus建于2010年,它是Herzog&de Meuron建造的Vitra旗舰店。这里为游客展现了房间布置的不同方案,邀请他们为自己家找到灵感,探索设计品味。建筑师提取当地房屋的样式——三角墙房子,作为VitraHaus的基本结构:12个瘦长的三角墙房子以不同角度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五层的结构,并塑造出不同的室内空间。它多层的概念,是建筑师对于Vitra多元的企业文化的表达。空间中的家具有既有载入史册的经典之作,也有当代新锐作品。VitraHaus现已成为在法德瑞三国边境上绝佳的集合点,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这里度过周末。
  • 2014年,Vitra Slide Tower, Carsten Höller。既是观景塔又是可游戏的艺术装置。由双跑楼梯进入平台,可从38米长的螺旋管滑梯离开。这座17米高的观景台为园区提供了全新视角,从它身上不难看出与 Vladimir Tatlin的第三国际纪念塔(1919年)的联系。                           
  • 最新添加的建筑Vitra SchaudepotHerzog&de Meuron2016年的新作,使用红砖,采用简单的山墙屋顶。其简洁而庄重的外表凸显了存放在其中的物品的文化价值,为收藏的珍品提供了理想的保护条件。底层的大厅由天花板上规则的荧光灯管网格组成,均匀地照亮了室内。              除却建筑,场地内还散落着各种有趣的艺术装置,Vitra不断邀请新锐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为园区增砖添瓦。这个承载着欢声笑语的工业园区值得被当做优秀案例学习借鉴,它的成功与管理者的励精图治、和建筑师的密切交流密不可分。

 

-----------------------------------------------------------------------------------------------------

- 第四站:躲入拜勒“大棚”隐秘山林

对Renzo Piano有种蜜汁好感,可能是由于曾在大烟囱Power Station of Art 看过他的作品展(《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2015),大量精巧的模型和图纸按以项目为单位铺陈开来,充满了整个展示空间,令观展者应接不暇。让我领略到艺术,建筑和工程的巧妙融合之美

正是不断拥抱新的技术,才孕育出拜勒基金会。自然光与人工天顶光结合,带来舒适干净的观展体验。行走在展馆空间内,高贵感油然而出,完美契合了私人典藏的气质。这似乎准确描绘出了Beyeler对于基金会的预想:“...a museum where one can find Luxe, Calme et Volupté...” (一个可以找到奢华,宁静和享受的博物馆)。从1987年的Menil Collection到1997 年的The Berancusi Studio,Paris和 Foundation Beyeler, Basel,对于这些当代艺术展示空间,他冠以纯净的设计语言,竭尽所能地把 机械系统隐藏起来——这与成名作Centre Pompidou 直接 暴露支撑结构和管道系统的形式语言 成鲜明反差。

基金会占领着绝佳的地理位置,展品被巧妙地、根据自身特点地摆放在展示空间内。这里,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当代艺术杰作相得益彰,“the collection governed the forming of space,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light.”(Renzo Piano)

在西北面的休息区歇脚,放眼窗外的景致。雨势并没有减弱的意思,在这里“躲雨”却格外安逸。一个带来乐趣,讲述故事,专递知识的建筑,怎会不令人喜爱与感激。这一刻会觉得,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灵气是相通的。

备注:原文因涵盖了在巴塞尔旅途中拜访的大量建筑的资料与分析,近万字太过冗长。本文更为精炼。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http://bbs.qyer.com/thread-2938733-1.html。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留学周记
设计徒步
设计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