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学院学生网
资讯 招聘 事务
通知 / 讲座 /   展览 /  
竞赛
就业 / 实习 /   生涯  
制度 / 流程  
活动 人物 关于
党团 / 实践 /   创新 /  
交流 / 文体 / 职业 / 综合
教师 / 学生 /   校友  
辅导员 / 班主任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学生网


都灵周记(二)-系统设计干货讲解!! by黄晟昱

 

     由于不少将要来读双学位的学弟学妹经常问我这边专业学习的具体内容,所以我打算把上学期的课程简单整理一下,使想了解的同学能较为全面的体验一下这门课程的具体流程。

// Introduction

    “SYSTEM DESIGN”的专业名称看起来会使很多人疑惑,其完整的专业名称应该是“Eco system design”,是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下属专业,课程安排以产品设计组件为主线,物理课程,化学课程以及设计史论为辅助课程,生态为载体,用系统的设计思维的方法论逐步推敲并产出产品,且产品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能优化整个生态系统本身。虽说产出的结果是产品,但是绝大多数的时间我们是在研究做设计前的方法论,真正的产出也只在最后的workshop中。因为在运用方法论的基础上,产品才能符合逻辑自然而然的被设计出。课程的核心是不断被提及的关键词-“system”。这里的“system”在我理解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具像的“生态环境”系统,其二宏观的是“以系统逻辑分析问题”的设计思维,上半年的专业课主要以Food这个载体切入生态,以储存手段short time conservation,发酵Fermentation,餐后回收after eating以及compost等等流程内所应有的part作为设计支持,以优化这些过程的产品为设计目的,系统分析的设计思维贯穿整个设计环节。

STEP 1/区域选择与调研

      在项目前期我们按照自己的选择的地理位置(基于sea /plante/mountain类型的城市 )来进行大组的分类,我有幸加入sea组,寻找欧洲范围内的靠近海洋的城市(地区)的case进行调研。我们选择了意大利海边城市Genova旁边的一个海滨小镇Albissola用系统图梳理出目前所以调研地区的家庭食物循环图,从part1食物的产地来源,运输方式,购买形式,用户前期行为到part2的食物进入家庭后的连锁反应,即短期储存、发酵、食材处理,食物烹饪,餐后处理等环节。两个环节处于两个封闭的闭环即为“食物进入家庭前”和“食物进去家庭后”。我们试图打破这种闭环状态想把两种流程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客观的现有食物循环体系。

     为了搞清楚现有的位于Albissola的食物循环流程我们多次走访了这个小镇,做了大量的数据调研和收集。

 

STEP 2 / 构建单一元素系统图

在完成初步调研后我们着手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详细分类,从建筑,景观,人文,食物,气候,湿度等方面着手并寻找其中的联系。

 

原始信息图 RAW information

一开始我们试图把这些繁琐的信息进行简化并强行结合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发现我们的所有信息都是分离的,并没有很好的载体使其相互联系。所以这时候我们试图回到开始的出发点—食物本上去,所以接下里我们把大组成员分为7个小组进行每个part的跟进。我们根据食物的大类对Albissola地区居民高频食用的食物再次进行类别划分,一次分为蔬菜,水果,肉类,海鲜,干草类,乳制品类等等,每一个小组对每种食物的特性继续Go deep并把每种食物大类现有的循环体系客观的模拟出来。

以水果类为例,我们结合Albissola位置的特性,把带有地域特色的local fruit进行提取,开始着手目前食物循环系统的分步确立梳理。

(以FRUIT为例的循环系统)

STEP 3 整体循环体统图构建(whole system map)

在不断推敲和完善后,以食物分类为基点的系统图在每个小组内已经基本成型,具体的循环流程参照“part1”以及“part2”两个闭环,我们从食物的生长运输,销售到进入家庭以及后期处理全部考虑进来,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生态链。

但是我们发现每个小组虽然都是按照之前协定的统一标准去进行“流程循环”的,但是由于食物的特性并不一致,很多在系统图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接下来试图打破每个分类间的壁垒,把所有的case放在同一个系统图中,客观的让循环中产生的冲突呈现出来并实时的模拟现存且完整的“食物循环系统”。

 大组成员共同完成这个系统图的绘制,相应的之前每个小组的想法也较为客观的融入到这个系统图当中。

    这个系统的纵向是以食物为基准,横向我们以之前提到的从食物运输到餐后食物后期处理的的七个板块为流线,而在流线的每个步骤节点我们务必要做到客观的表达。所以我们尽可能的把一切可能性因素考虑进去,比如在一些进口食物的运输环节具体产生的交通工具废气质量,根据每年大概的这种食物在当地的消耗量以及汽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进行推演,得出这种食物的在前期的运输中到底产生了多少物质的有害气体以及有害气体的具体量,再比如部分食材在supermarket的标准化储存中每月消耗了多少电力能源,水资源。在这方面辅助课程物理以及化学教授会帮我们一起推演和核算,确保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字。

我们的现存系统循环在一开始时处在客观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极端分析,因为这是保证前期数据的客观性,在后期的系统优化中我们会加入部分感性的人为因素。在这个环节尾声我们在客观的数据的支持下,开始在系统图里寻找“YELLOW POINT”,“YELLOW POINT”教授给予的解释是“系统里存在的问题点以及可能被优化的点”YELLOW代表比较醒目的意思,这个“YELLOW POINT”是需要我们主观性的去确定的,所以前期分小组去做的时候,由于每组食物的特性不一致所以每组的yellow point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合并整个系统图后开始“求同存异”,但是这个“异”取决于整个“YELLOW POINT”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

 

 

(不同节点的system map

Step4/ Short time conservation

在得出完整的现有环境的循环系统以及系统中存在的“Yellow point”后,我们试图在“yellow point”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优化,要知道在横向流线里每个版块都存在自己特殊的“yellow point”。

所以我们再次进行分组,以横向划分节点,我有幸被分到了shot time conservation类别,负责“食物进入家庭后”的短期储存环节,这个是
PART2的第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对食物的数据再次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便于后面节点的小组能更好的更好的共享元数据。

 

STEP 5/食物特性分类研究

我们由之前的yellow point 发现目前最破解解决的问题是储存环节带来的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及大多数人储存空间不合理导致的食材浪费其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对于食物特性的了解不够。

 

所以这个阶段在我看来是异常漫长的,我们反复的寻找方法对食物进行归类。在此之前,我们对所有的食材进行数据调研,寻找储存温度,所需湿度,适宜光照度以及产出季节这些重要信息。按照交集的原因寻找这些食材的同类型。由于我们是专注于短期储存,所以我们要把食物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分类,所以在此图表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同类型也能看到差异性。

 

     我们通过跟化学老师的沟通,发现温度是储存环节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他的优先级我们放在第一位,我们再次以温度为横向数据,把温度控制在三个大类,即为冷藏2-6℃,中温6-12℃,常温≥15℃三个板块,把对应的食材放入相对应的板块。

    其次我们用视觉可视化的形式吧图标变成可视化的图形,下一步在此大分类的基础进行深入,寻找大类食材下的一些食材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两个正常大小的苹果在1天时间产生的乙烯量可以有效预防三个土豆发芽。等等这些特性赋予这个储存空间非常多的可能性,我们要在这么多可能性中寻找最合理的储存方案。

我们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调整搭配以及计算,等出了相对合理的储存方案。

STEP 6  

   STEP 6/食材空间分类研究

我们由之前的yellow point得出的系统中存在的迫切问题解决点,一是能很好的让食物在合理的空间合理的储存,二是尽可能减少储存过程中带来的能源消耗,三是尽量能让当地居民提高对本地食材的使用率以及购买率。从食材角度代切入,从其他各个方面连带的对本地的文化输出与发扬做一个铺垫。所以我们的产品所具备的元素即为“空间分配”,“减少能耗”“联系并发扬local文化”这三个elements。

所以当食物特性以及温度等外部条件基本确定后,我们首先开始考虑”所需”的储存容器。这里就涉及一个准确的空间尺度问题。我们去了多家超市把食材进行较为精准的测量,计算出每个食材的具体体积,根据前期的访谈调研,确定了一个albissola的四口之家一周的普遍食物摄入量基数,并根据这个基数来确定我们储存容器的具体大小。

接着我们把计算出的每种食材所需的空间大小和之前不断深入的食物之间的相互特性联系在一起,得出更加优化的储存分分布方案,导致一步位置,概念上的储存内部解决方案基本完成。

 

我们按照温度把产品拆分成两个,一个是需要冷空气的2-12℃。

另一个是常温储存下的≥15℃。由于随着储存产品高度的变化温度也会相应的提升,所以冷藏的空间被安置在最下几层,而每层的高度我们做成可移动式卡扣,每隔5cm就就有一个小的卡扣,隔板可以任意移动,但是每层的max高度我们确定了一个不可超过的标准值,因为前边提到温度是会随着高度变化的。并且在储存水果类的区间我们的隔板采用滴水式漏网结构,输入的水经过右下的水槽进入下一层并循环利用。

      由于产品进行了分离,我们这时候需要考虑产品最合适的摆放地点,我们对albissola地区几种常见的户型进行的分离,调研得出了每个季节每个房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等信息。

STEP 7/材质/制冷原理

在确定的产品位置等外部因素后,这时候我们又返回产品本身。由于产品的服务地区是albissola区域,所以我们希望材质也能因地制宜,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运输环节,做到“自产自用”最大限度的优化系统。所以我们提取当地的特色元素-瓷器(瓷砖拼贴),有偶遇瓷器的重量等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我们产品-节能储物柜的外表面予以装饰。在储物柜的主材质选用上,我们采用了化学老师推荐的意见,在做轻量,坚固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散热等功能。

我们采用“夹心式”构成,双层木材中采用10mm的碎羊毛填充网。

这样做能很好的满足我们上述的目的。

2/制冷原理

 由于2-12℃的温度区间是需要冷空气这种必不可少的元素。我们在不使用电力能源的前提下,尽可能结合当地特色的使用新能源,并且用更加可持续的方法来之制冷。

首先最可能实现的主能源我们很快确定为太阳能,因为根据这是Albissala这个海滨小城最不缺的东西-日照。我们根据Albissala四季日照模拟得出每个朝向的房间的日照量,并根据我们所需要的冷空气量(产品的空间大小)计算出我们的产品需要多多大面积的太能板。最终计算结果是1.2平方米,这个大小适合大多数居民的阳台户型,所以这是个可行的方案我们准备仅需深入。

我们最终采用“太阳能吸附制冷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实际上是利用物质的物态变化来达到制冷的目的。用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吸附剂一制冷剂组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沸石一水,活性炭一甲醇等。这些物质均无毒、无害,也不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吸附集热器、冷凝器、蒸发储液器、风机盘管、冷媒水泵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具体的流程过程我就不一一讲解。

STEP 8/ 人机工程

在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们刚刚结束了圣诞假期,进入了紧张workshop时刻,在准备最后系统的产品产出。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调研,分析,系统方法论的步骤后终于要进行整合和产品,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由于柜子的材质,原理,储存空间以及位置都基本确定,下面是一个产品很重要的环节-以人为本的“人机工程”。

     我们把albissola的用户群体分为三个层级,Primary user为中青年群体,其次分别为老人以及儿童。所以在优先级程度上我们的产品要考虑产品使用环节的针对性。我们对产品的固定高度,开门方式,取物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三个层级的人群模拟,希望能在产品角度解决各个层级的问题,当然解决的顺序是根据之间确定的优先层级来的。

我们发现为了满足成年人的使用舒适度,我们的产品高度必须处在距离地面60-90cm为最佳,但是12岁以下的儿童身高普遍不能单独使用柜子(由于高度原因)。所以在距离地面的60cm处我们我们没有把空间浪费,试图做一个可推拉的踏板式抽屉。

同时我们也考虑了其他很多方面因素,例如开门方式,把手凹槽的易拥度,常用食材的空间位置等等。

在最后产出产品造型的时候,由于前期的各种环节我们深入考虑很研究,所以产生一种产品造型是研究设计出来的想法。

Presentation版本 & 30p左右文本)

在最终的prensentation中我们按照做系统图的逻辑,把节点中最重要的元素进行规整,围绕三个需要迫切优化的Yellow point,以产品本身为基础,逐个进行讲解。由于每个小组的prensentation时间有限制,所以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以产品为中心的整个系统理清,让听众能立刻理解这个大前提,其次就产品本身所能解决的系统中的问题进行一步步阐述,从运行原理,空间的巧妙布局,食物特性所造成的联系,产品人机,当地的人群的用户研究等等。最后在回到产品外的whole system中,让产品融入系统,行程一个全新的 “RECYLE ECO SYSTEM”

(教授,著名学者Bistagnino & 他酷炫的波点领带)

后记

最终我们结合之前的所有因素开始确定产品的造型。这时候我们发现产品的造型已经跃然纸上,且并不是被我们设计出来的,而是由前期的各种严谨缜密的推到自热而然的设计出来的。是理论验证而产生的设计而不是拍脑袋由感性思维引导我们艺术化的具象一个概念,当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做设计的思路。也是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根源性差别。艺术家是用表现形式反应某种思考,并不需要每个人能理解,他们是某种理念的开拓者而设计师则是运用身边的已知的法则,规律,在用户的的基础上客观严谨的推导出来符合用户使用的创新产品。一个是具有开拓性质的,一个是具有服务性质的,这也是设计师觉得自己像一个艺术家的误区。当然究竟是好的设计产品是应引领提高大众审美层次还是顺应广大群众现有的基本认知做到好用这个问题,我想两者是可以在特定时间结合的。当然赤裸的现实告诉我们艺术家运用的是天赋,毕竟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成为一个设计师。应对了Ezio Manzini教授的著作《Design, when everbody designs》

 

扯远了,这门专业课因为有设计史论,物理化学这种硬科学做支持,所以在推导的过程中我们做起来事半功倍。所以这门课程深刻的提醒我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道理-学好数理化,做遍天下都不怕。

 

                                                黄晟昱

                                       2017.2.12 巴黎

 

留学周记
设计徒步
设计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