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红点奖概念奖揭晓,来自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王一行获得两项红点大奖,两款产品在体现他的设计思维背后,我们设计癖来到同济大学,和王一行同学聊聊他的设计。王一行同学学过一段时间软件工程,后来转专业开始学工业设计,兼习珠宝营销。之前有过多次创业经历,做过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目前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做设计方面的实习。在访谈中,也不断有新的火花,让我们在看到他红点奖之外,设计的探索脉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生活之中思考,在设计之中探索,在两种学科背景中融合,大奖的肯定似乎是意料之外,实则是情理之中。或许设计的未来,也需要更多有自己想法的全方位的设计师。
下面是设计癖对王一行的访谈:
Pi:简单介绍一下您这两款获得红点奖的作品吧?
王一行:每食每克沙漏调味瓶(hourglass salt shaker)是我大二的时候做的第一个工业设计作品,那个时候我觉得工业设计不应该是一件仅限于造型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多做一些。因为之前也有看过一些关于中国人食盐超标的报道,所以就想到了控量这么一个点来深入做,最后为这个功能设计了一个结构。NO.5056踏板车是我大三的一个命题作业,做的是前后一公里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随身带着一个折叠自行车或者是其他便携代步工具,还是有点大的,并且折叠的过程往往很复杂。当时很单纯就是把这个东西体积做得很小,同时简化使用的过程,最后通过一系列结构上的探讨,体积被压缩到了两个矿泉水瓶大小,并且可以像伞一样轻松打开收起。同时为了适应使用的场景,在服务体系上也做了一些创新,它是可以放在现有的自动贩卖机里,通过刷卡来租赁的。
Pi:当时您为什么想到用这样一种控制量的方法来设计您的每食每克调味瓶?
王一行: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调味瓶是在厨房使用的,而厨房是一个很复杂的环境,会有很多突发的状况,所以我希望这个使用的过程尽量简单,尽量减少其他工具的使用。如果增加一个小勺就会多几个动作,所以当时我就想有只有这一个调味瓶,不用其他的辅助工具。有一天我在把玩沙漏的时候,就想到这个结构刚好可以用到这个地方。
每食每克沙漏调味瓶
Pi:踏板车是否有考虑进一步优化呢?
王一行:踏板车一方面是在动力方面改进。现在它是完全靠人力的,可能我会参考一些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加一些混合动力的机构进去,具体还是要看一下体积上能控制到什么地步,因为我并不想违背最早的初衷。另一方面就是优化服务体系,我们学校本身和很多交通运输的公司有合作,他们都是在公共交通领域做得很深入的公司,我可能会向他们寻求一些帮助,来推进整个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实现。
Pi:刚才您说到做这个产品的初衷,这个产品的初衷和让它加上一些动力装置有什么矛盾?
王一行:我觉得矛盾点就是体积。我的设计初衷就是从体积和使用体验上对它进行优化,如果因为这个东西加入机动装置之后,它的体积变得很大,它就不方便携带,大家也许就不用了。所以我觉得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是影响这类产品在使用体验上的核心因素。在设计初期做竞品研究的时候就探讨过这个问题,现在有的电动滑板车的体积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进一步减少的可能。这和我做的用户研究结果是相违背的,很多人觉得电动的还是太大、太重,不愿意带。设计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
NO.5065踏板车
Pi:在大学当中您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对您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您觉得是什么?
王一行:用一个比较平和包容的心态去接受自己原来不能接受的想法。我大学读到现在其实读到第六年,因为我是一个纯工科背景的人,前面两年读的是软件工程。后来觉得本科阶段没学成设计挺遗憾的,就转专业到工业设计。这个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包括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等等其他行业的人。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和思维方式,难免对一些问题就有一些冲突,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后来慢慢学会了接受这些想法,吸收这些想法,最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交叉与融合吧。
Pi:转专业以后,现在怎么理解工业设计,您的理解运用到您的设计当中是怎么样的?
王一行:学了几年之后,发现整个产品体系上面非常非常庞大。不只是说上游的一些用户调研,生产工艺,还包括整个市场定位,一些后续的处理,营销的环节。这整个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产品的生态系统」。工业设计不仅限于产品设计,industrial design 这个词更好的解释是「产业设计」 ,即面向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做设计。比如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很多之前 ID 背景的人转行做 UI,设计师是设计了产品在整个产业当中所扮演角色的人。产品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上,都需要设计师来做一些事情。就是说工业设计不是一点,他是贯穿到一条线里面的。
Pi:您刚才提到您学了软件工程以后才转专业到工业设计,这是否也是优势?
王一行:肯定会有一些优势,毕竟接触的人多一些,经历也多一些。比如我现在正在做互联网产品方面的设计,因为接触过不少程序开发的人员,对他们心态上的把握会更轻松一些,同时又能兼顾用户需求和易用性,嗯,还有美学。
Pi:在智能硬件中软件工程和工业设计的结合,在这方面您的探索是什么?
王一行:只能谈一些自己的感想或者是想法。说是智能产品他的本质上其实没有变,都是为了让这个东西更好用,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方法变了,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用了一些符合当今趋势的技术。可能若干年你再回头看的,也会觉得这个技术是很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生活。我个人很反对说为了智能而去做一个智能。我会把别人看来智能的地方,做得很隐晦。
Pi:您有做过这种产品或是概念产品吗?
王一行:我之前有做过一个灯具,它这个灯具里面有一个传感器,可以根据室内布局来调整灯具的形态,控制光照的范围。当时我用了一个参数化的方法,根据环境的一些变化转化为可变参数,然后再把这些东西通过运算,来控制硬件的变化。用外在变化来引发产品本身的变化。我觉得产品设计这个领域,可以吸收跟多其他领域的东西,包括建筑、首饰、服装或是时尚领域,用这些思维来让自己产品更趋于自然。
carve lamp
Pi:您怎么理解设计和编程的一些共通?
王一行:他们在很多设计思维上真的是很接近的,就比如说我们编程里有一种思想叫面向对象的编程。它有封装、继承、多态等方法,会把很多很长的功能去分装在一个模块里面,这个模块只用提供入口提供出口就可以了,不同的程序都可以来调用这一部分功能。这部分东西我后来在学工业设计之后,我发现一种思维叫模块化设计,其实这个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实有些编程思想本质上就是在模仿现实世界来构造系统。
Pi:您的这些设计有没有用生产或是其他方法验证过?
王一行:没有投产,我觉得能在生产前就准确知道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尽管这个过程会很长,但是这恰恰是产品设计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过程。我做过一些比较浅的调研,比如通过一些访谈、问卷和其他手段。我能确定大家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产品上市的话,大家会挺喜欢。但是具体的人群和市场有多大,大家对它的定价在什么空间里面,产品的使用周期,使用流程上,具体会有什么反馈,这些数据是没有的。所以很多看似有意思的产品很难打动大的厂商,这和互联网模式有很大的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做用户调研会得到结论,这个产品有意思,但是真正生产出来人们可能不买。
Pi:的确,如果我用传统开瓶器可以打开啤酒瓶,我没有必要买一个插电的开瓶器。
王一行:这也是我之前提出一个理念,要用适度的设计来做出改变。有时候用户对这个东西能接受的改变程度没这么大,为这个改变会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有限的。就比如说你说的开瓶,除非是一天要开几百上千个瓶子的人,才会对这个东西有一定的兴趣。这个东西的价值是有,但是能为这个价值付出多少,这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的人做设计,卖的东西卖得不好,归咎于这个东西贵用户买不起,其实在我这看来,用户永远没有错,都是设计师的错。
Pi:那么您觉得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设计?
王一行:符合市场还不够,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能引导市场的设计。最早出 ipad 的时候,大家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四个 iTouch 合起来。甚至有些同类的公司都去嘲讽,这个东西没什么市场价值,但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所有的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 pad。我觉得好的设计应该是有价值,去引导,对用户产生教育。它会产生一些需求,带动需求。
Pi:怎样看待设计理念这个说法?
王一行:我觉得设计理念不是凭空存在的,首先要有个设计对象,所有的设计理念都伴随着大量的调研,他和你对你设计对象的理解程度很有关系。当没有设计对象的时候,这个设计对象就变成了设计师本人,这时候设计师口中的设计理念其实就跟设计对象无关了,已经成为了代表自己的 icon。
Pi:您有没有想过形成一种自己设计的语态,往某一个设计方向发展?
王一行:我刚学设计的时候还挺急于做出自己的风格的,但是后来我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这样想了,因为我不想过早地用一种设计风格来框死自己。我只有自己的思路上的风格,对于我的设计对象来说,没有限定,只要我觉得这个东西对现有的市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觉得这个东西做下去还挺有意义的,我就会去尝试着做。我觉得设计本质上就是处理关系,通过对设计的探究,通过研究人,研究人所处的环境,然后来做出一些削减,做最少的改变,但能得到一些大的改观。这是很有意思的,这是我的一个设计方向,设计本质上是一个处理关系的过程。
Pi:再来说说未来吧,您接下来打算在互联网行业怎么发展?
王一行:应该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蛮长一段时间,这是一个趋势。另外我对传统行业也挺感兴趣的,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跟传统行业合作,帮助他们来做一些革新方面的东西,比如说医疗、物流、传统的建筑行业之类的。
Pi:传统行业他们有一个自己的思维,也有庞大的体积,转型比较困难,您要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很难。
王一行:确实是这样。据我所知,很多大的企业虽然都有这个转变意向,但我觉得力度还是不够,很多都有一定营销的味道。有一个医疗公司之前也有找我谈过,他们在传统业务方面比较成熟,想单独成立一个新业务部门,来做一些智能化的东西,但是谈下来无论从资源、决策还是战略上都有一些问题,最后也就没有去。
Pi:那有没有考虑过以后自己组建一个团队来做?
王一行:我不是很急于自己做,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各方面资源也比较有限,如果匆忙地组建一个团队的话,很多机会就会丧失掉。现在大家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到成功的团队上,但是背后失败的也有很多。大家可能也没有持续关注到一个团队,今天看到一个团队他成功了,但是一年、两年之后还能不能看得到他,这也是一个问题,就是说这是一时的成功还是说是一个持续的成功。如果你持续关注一个团队的话,我相信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现在一个产品或是服务在某一个时段很热门这很容易,可以靠很多营销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但是在一个持续的时间里面,一直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这就很难。
Pi:那么您未来规划如何?
王一行:我现在在百度做设计方面的实习,然后我发现在互联网里面做设计是一个很难谈规划的事情。我身边没有做很久设计的人,在建筑行业,你可以找到有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经验的设计师,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就很难找,基本上找到六七年经验的设计师就封顶了。所以说未来的规划大家都在探索,我只能说在互联网方向做设计师,或者说在智能方面做设计师谈规划的话,两到三年是一个转折期,到五六年的时候又是一个转折期,我们需要做好转折的准备。但是具体转向何方的话,这要根据一个行业的发展来看。曾经我有一段时间对我的个人发展特别迷茫,就是我不知道我做到五六年的时候我会在做什么,因为我发现我的导师,他做到两三年的时候,还在公司做实际的设计,做到五年的时候已经不做设计了,去指导别人怎么做这个设计。如果没有很大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么。
Pi:有很多设计师做了几年以后,去开餐厅、咖啡馆,还想做设计的,也是做研究了。
王一行:对,开始我非常不理解,做了几年,就会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现在我自己做了一段时间以后会特别地理解,这个自己内心会有一些声音说我要做出一些转变,所以真的就去做这些转变。
Pi:有想过这个转变会是什么?
王一行:这个没有想过,因为我觉着这个发展特别地快,前几年还没有手机移动互联网,突然它就出现了,这就给以前很多做 Web 端、PC 端的人有了一个转变的方向。等到我工作了五六年之后,会有很多新的方向出来。这个也是我自己特别特别放心的一点,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快。
Pi: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思考,让王一行的设计之路不仅仅限于外观设计,更多的是自己对整个产业的思索和设计跨界的追求,或许这也是我们在设计教育中更希望看到的。到这里我们的访谈也结束了,很高兴能请到王一行和我们一起聊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