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学院学生网
资讯 招聘 事务
通知 / 讲座 /   展览 /  
竞赛
就业 / 实习 /   生涯  
制度 / 流程  
活动 人物 关于
党团 / 实践 /   创新 /  
交流 / 文体 / 职业 / 综合
教师 / 学生 /   校友  
辅导员 / 班主任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学生网


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掠影

一辆可在独轮和两轮骑行状态之间自由转换的高科技交通工具,一款可带给患者如在云彩上安全舒适感受的改良型急救担架,一套与APP结合、可以监测小朋友营养吸收的缤纷乐园餐具……作为2016届设计创意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同时也是学院本科教学理念探索与新兴实践的全景展现,615日,以我们看世界的不同角度为主题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6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在设计创意学院开幕,参展的100件作品涵盖了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含数字媒体)、环境设计等专业作品。

鍥剧墖1.jpg

(开幕式)

鍥剧墖2.jpg

从策展筹谋到布展格局、从作品内涵到展览意义,从个人特色到整体面貌,整个展览都力图呈现主题我们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年轻的设计师们身肩使命,直面挑战,试图以设计创新驱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运用设计思维寻求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参观展览的专家评价说,学生的设计作品呈现出蓬勃旺盛的激情和创造力、令人惊异的视野和想象力,以及新颖前沿的理念、与时代同步的自信、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担当,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知识的隔膜、领域的藩篱。设计已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手段和思维方式,更成为驱动创新的引擎。

 

 

展览得到大众媒体、国内外高校、产业界、文创机构、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人的高度关注,更与国内外一流企业通过设立联合教席、合作科研、设立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部分作品获得上海儿童医学中心、designaffairs设计咨询公司、双喜电器、欧特克公司(Autodesk Fusion 360)、全球3D打印龙头斯特塔西公司(Stratasys)、Bits x Bites、杨明洁设计顾问机构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的鼎力支持。这是设计创意学院开门办学、服务社会的集中体现,通过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推进学科发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创新设计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据悉,该展览向社会大众开放,持续展览30天。

 

工业设计方向

在设计边界不断模糊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背景下,36件工业设计作品从城市交通,医疗健康,教育,环境等当下社会最需要改变的问题出发,呈现了多维度的思考:新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什么样的机会,设计与商业的关系,设计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品牌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成设计,未来设计和生产流程的变化,新材料的探索,产品与体验,服务的关联性等。3.jpg

(廖海平,作品《Turn.X》)

作品说明:廖海平在老师杨文庆的指导下,设计了一款名为《Turn.X》的个人交通工具,具有突破性,利用合理的结构变换,实现独轮和两轮这两种骑行状态的转换,作为平衡车时如猫一般灵动,作为机车又如豹一般迅捷,丰富了产品特点,带给用户快慢两种不同速度的骑行体验。无轴设计使得整车造型更趋简约和轻盈,造型上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结合高技风格的表达,是未来交通工具主要风格之一。

4.jpg

(唐士弢,作品《云输》)

作品说明: 唐士弢在老师杨文庆的指导下设计出一款改良型急救担架,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模块划分和形态生成,通过分离各个模块间气体流通,解决了传统充气担架体量巨大、充气耗时等问题,也使担架在保护病人患处的同时最大程度压缩空间,保持搬运的灵活性。这款担架名为“云输”,寓意云上一般安全舒适的急救搬运体验,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紧张不安,遏制在搬运过程中因翻滚、震动等外界因素导致的伤势恶化。

5.jpg

(鲍逸谦,作品《无人驾驶全电巴士》)

作品说明:鲍逸谦在老师刘力丹的指导下,着重探讨新技术对巴士公交可能造成的概念性改变,以及在这种改变下车辆、站台、信息交互等要素在形式上的变化。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现有公交车驾驶员年龄不断增大,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自动驾驶技术取代有人驾驶公交车的情况非常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大容量电池与电容技术也正在迅速发展,这些技术将会给公交车带来本质上的改变。上海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巴士公交系统,然而随着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发展,现有城市巴士正被逐渐调整为轨道交通的配套服务。这样的策略看似是对整体交通效率的提高,实为对上海巴士公交历史经验与积累的浪费。

 

 

6.jpg

(郑路,作品《高效移动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

作品说明:郑路在老师刘胧、刘力丹的指导下,设计出一款高效移动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 。移动DR 凭借其较高的机动性在众多放射性医疗影像设备中脱颖而出,日益受到众多医患的重视。而EDR 的创新性在于通过手持式预检头与可完成精细检查的主体结合将移动DR 的灵活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手持低精度检测头可以使医生在拥挤的中国医院环境中自由移动。机械臂添加了超声传感器,可自动检测DR 板位置完成测距,对心,避障等准备活动,极大提升了检测流程效率。

7.jpg

(张玙心,作品《原生渍 Eco-pickle》)

作品说明:张玙心在老师刘力丹、郑合词的指导下,设计出作品《原生渍 Eco-pickle》。现今,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对于腌渍食物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原生渍的设计旨在为当代 的年轻一族设计出更符合其健康观念的腌渍器具。在设计中主要针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益生菌对身体有益”以及“腌渍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会影响健康”这一矛盾展开, 将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 帮助缺乏经验年轻人正确把握腌渍时间的“益生发酵罐”, 其二则是检测亚硝酸盐的“安心储存罐”, 并利用APP 将两部分器具的使用过程相结合, 完成整个健康腌渍的过程。 

 

8.jpg

(林也楠,作品《20分静谧-缓解压力的方式》)

 作品说明:林也楠在董华、Avril ACCOLLA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为医生这一高压职业群体设计了20分静谧-缓解压力的方式。 医生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和正义感的职业,但其职业压力的有效疏导却往往被人忽视,尤其在医疗体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医生职业压力的重视与缓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设计旨在立足于中国医疗环境现状,体察中国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在艺术治疗体验设计的指导下,探究有助于缓解医生压力的方式,并将其产品化。通过鼓励医生进行一段长达20 分钟的Power Nap( 有效打盹) 来缓解医生的工作力、提升医生的精神状态。同时有四套供以选择的场景分别利用色彩、White Noise(白噪音)、Aromatherapy(香味疗法)营造出沉浸式的睡眠体验,并为医生创造了私密而不失体面的打盹空间。医生在每天中午午休期间或是值夜班空闲期间取出此书,翻至心仪的场景,便可以以任何姿势进行小憩。依赖RFID 感应芯片,系统会自动播放所在场景的白噪音并启动20 分钟的睡眠倒计时。医生会在一片静谧祥和中睡去,并在自然的呼唤声中渐渐醒来。

视觉传达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涵盖品牌形象、服务设计、字体设计、环境空间中的视觉传达、社会创新等领域。展现了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下新兴媒体和创新思潮的影响下的多面性和丰富可能性,也体现了该专业师生面对复杂的社会与媒介语境所进行的思考和抱持的态度。

9.jpg

(蔡星宇,作品《基于参数组生成字形的电脑楷书/行书/草书家族字体概念》)

作品说明:蔡星宇的毕业设计作品“基于参数组生成字形的电脑楷书/行书/草书家族字体概念”,获得指导老师这样的点评:提出了当代中文字体设计在造字方法上的一种可能性。在现有印刷黑体字的基础上,以“正文字”和“负文字’的概念类比汉字书法中的楷行草书体,并以简明的设计逻辑,通过参数控制笔画消隐与显露的方式,生成一个从不可读到可读的序列的字体家族。

 

 

数字媒体方向

数字媒体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综合展现了在数字科技背景下同学们对设计创新与人文情怀的思考与探索。作品类型大致包括VR影像设计、AR智能空间设计、卡通动画、新媒体装置、户外游戏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移动平台APP设计等内容,可谓琳琅满目。每个作品都试图在展现数字技术魅力的同时展开主题上的思辨,以文化、哲学、自然、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理念为着眼点进行挖掘,使作品兼具形式与内涵。

10.png

(赵奕龙,作品《被屏蔽之人》)

作品说明:赵奕龙在忻颖老师的指导下设计VR影像《被屏蔽之人》。通过第一人称全景视角,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让观众得以身临其境,真正零距离体验“我”在遭受意外后的心理历程。人,是谁?当一个人,失去了其他人,他是谁?失去了自我,他又是谁?选择结束,抑或继续寻求——在这个孤独的世上,没有轻松的答案。“我”是有选择权的,“我”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全身心的融入,这也意味着对现实全方位的屏蔽。我们,又何尝不是被屏蔽之人呢?

 

 

环境设计方向
关注使用整体的、以人为本的和跨学科的方式去创造和促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空间生态系统,包括人和环境的交互及其过程中的体验、传播和空间。当代环境设计面临着变革、机遇与挑战,在学院对新环境设计定义所探讨的结构框架下,本次毕业设计探讨的命题包括:新时代的城乡互动系统研究与设计,基于开放创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设计,基于植物环境自适应能力系统设计等的仿生设计,医疗系统中基于艺术治疗的体验设计,基于传统中学及传统商业空间的创新设计等。

11.png

(汤润瑜,以模型材料为例的开放创新设计实验)

作品说明:汤润瑜在朱小村、高懿理、徐菲叶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模型材料为例的开放创新设计实验。源于对正在转型中的设计师designer角色的探讨,即设计师不仅是某一特定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的介入,还可以是较为宏观的设计促进方facilitator: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挑战开始,全程参与,协调潜在利益各方并予以赋能enabling,使开放、自下而上的设计成为可能。

 

 

 

12.png

(朱华东,对白龙潭景区环境改进设计)

作品说明:朱华东在朱小村 、黄印武、陈小萌等老师的指导下,对白龙潭景区环境改进设计,其背景是当下渴望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山区(云南省剑川县)。设计师针对生态环境等的挑战,试图通过修复生态、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创造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景观空间体验。

13.jpg

(刘存毅,自适应微环境设计)

作品说明:刘存毅在Mary POLITES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适应微环境设计。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与高碳排放,气候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建筑结构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物,必须减少其能源消耗量来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这一探索的仿生原型是天芥菜叶子避热行为,即转变植物叶子的角度来避免太阳的直接辐射,并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降低温度。通过对这种机制的模仿,设计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采用可调整的表面来实现可变化的暴露面,这将直接改变外部气候对内部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环境元素的互动,这一形式可以根据太阳辐射、温度、风等情况来进行调整。

 

通知
讲座
展览
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