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十月的开端到达了日本千叶县千叶市的千叶大学,也是我第一次来到日本这个又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一个法国留学生问我:日本和中国像吗?我想了一会儿,说既像又不像。日本文化与中国同根同源,又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现代特色,因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诸多留学生。然而在这份国际化中,又有令人无法忽视的东方特色。
东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框“。身在城市里,无论低头还是仰头,眼前的画面似乎总被电缆、电车轨道、交通指示线和楼与楼之间狭窄的间距框成了一块块碎片。后来我才了解了,这是由于东京城市建设过早,并不像上海大部分新城区一样将电缆埋入地下,而是暴露在外、将天空划作方块。身为外国人的我感到新鲜和市井气,还不知道看久了是否会觉得压抑。
另一种像“框”的则是生活的方面。无处不在的各类指示与指南让人很少在生活上碰到麻烦,大到在极其复杂的铁路站里找方向,小到如何打开一包零食,都有详尽到过分的指导,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事物都经过了良好的设计,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刚来时觉得使人头晕眼花的东京地铁线路,在Google map的帮助下加上生活了一个月后也基本适应,不再有坐错车的烦恼。东京人就在这样极其规范化的线框中高效率且快节奏地生活和工作着。
因为更倾向于体验生活,我个人的留学生活并非那么快节奏,留了充分的适应和喘息时间。一整个十月都可以自由调整自己的选课。课程密度不高,大多数交换生可选的学分由短期集中workshop构成,空余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安排。
我在十月参加了与纽约帕森斯合作举办的Disaster Preparedness Workshop,学习日本现存防灾方法和产品,并进行了灾害防范设计,思考了在地震、台风、海啸等灾害未来临时、正在经历自然灾害时、发生自然灾害后,如何保护自己、最大程度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同组成员有刚刚从纽约飞来的帕森斯学生、千叶本校的日本学生、来自泰国的千叶留学研究生和短期交换的我。大家的国籍背景各异,但合作非常愉快。
(防灾设计合作小组)
千叶大学的有很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可选的英语课程不少,也有机会受到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老师的指导。英语重要,但即使说得不好,老师或同学也会耐心听我慢慢讲。留学生们对学习日语也大多很有热情,而认识日语里的汉字的中国人会有作弊般的天然优势,被一众欧美留学生羡慕。但同时我也羡慕他们的社交热情和“一看就是外国人”的脸,希望便利店店员接待我时也能像对他们一样放慢语速,我真的听不懂。
供稿 黄秋韵